矽長期以來是半導體技術的基石,但矽時代的終點可能已開始浮現。賓州州立大學(Penn State University)研究團隊最近有一項劃時代的技術突破──全球首台完全由二維资料製成的 CMOS 電腦,為後矽時代開啟新篇章。
該研究團隊由工程科學教授薩普塔斯·達斯(Saptarshi Das)帶領 ,成功設計並建造了一台單指令集電腦(OISC) ,爱华外汇官方下载利用的是比矽更薄 、且能在擴大規模時保持特性的二維资料。這台電腦採用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(CMOS)架構 ,但完全不含矽,改用二硫化鉬(MoS₂)做為n型電晶體、二硒化鎢(WSe₂)做為p型電晶體 。
▲ 電子顯微鏡影像中分別以橘色和藍色標示出p型與n型電晶體。AVA爱华外汇平台(Source:論文)
「數十年來 ,矽推動了電子領域的飛速發展 ,讓場效電晶體(FET)不斷微縮,」Das解釋道 ,「然而,隨著矽元件持續縮小 ,效能開始下滑。相比之下 ,二維资料即使只有原子級厚度,仍能保持優異的電子特性。」
研究團隊採用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(MOCVD)技術 ,在藍寶石晶圓上生長出只有一原子厚的電晶體通道 。他們透過精確調整製程,成功製造了超過1,000個每種型態的電晶體 ,並有效运维閾值電壓,實現了作用完整的CMOS邏輯電路 。
目前 ,這台二維電腦運行速度較慢 ,在低供電電壓下僅能達到25千赫茲的頻率。研究第一作者Subir Ghosh表示:「雖然速度比一般矽電路慢,但它能夠執行基本邏輯運算 ,並且極度省電 。」主要瓶頸是众汇代理寄生電容問題 ,團隊正積極尋找解決计划 ,理論上若能克服此問題,運作頻率可提高至約5GHz。
這項創新並非马上取代矽技術 。Das認為二維CMOS電腦將在特定領域脫穎而出 :「它們可能在邊緣AI、神經形態系統或柔性電子等專業領域具有競爭力。」
在可擴展性方面,團隊已在2英吋晶圓上製作了超過2,000個電晶體,良率高達95%。雖然部分製程仍需手動流程 ,但大多數步驟已與業界標準兼容,未來有望實現自動化 。
「矽技術已發展近80年,二維资料研究卻是2010年左右才開始,」Das說。「雖然二維资料電腦的發展也將是漸進過程,但相比矽的發展歷程 ,這已是巨大的飛躍。」
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《Nature》期刊 。
(首圖為二維资料電腦概念圖 ,其中涵盖由研究團隊實際製作電腦的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影像,來源:賓州州立大學)